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习研究
林农:少年的信仰
发布日期: 2019-12-06 19:07信息来源: 连云港老干部局 浏览次数:

日前,我参加了连云港市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。期间,参会人员赴徐州淮海纪念馆、宿迁宿北战役纪念馆参观、敬谒。在宿迁马陵公园,我无意中看到了少年英雄韩余娟的雕塑和纪念碑亭,犹生感慨,便在塑像前留影。

回来后,我特意在网上,再次重温这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。

韩余娟(1971-1983)女,汉族,江苏宿迁人。1971年出生,生前系宿迁县塘湖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。中国少先队模范队员。

韩余娟家境贫寒,10岁才上学,曾连续四个学期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19824月起,为照顾74岁的五保老人傅奶奶,她和老人住在了一起,机米磨面,打油买盐,洗衣做饭,什么事都干。冷天,把老人的腿搂在怀里焐;热天,给老人打水擦身子;秋天,把老人自留地的粮菜收回。1983814日上午,她给老人拆洗棉裤,晚上,从自家拿来韭菜、粉丝包饺子给老人吃。当晚十点多钟,忽然狂风大作,暴雨如注,她和老人睡在芦席上,忽听得房顶沙沙掉土,响声越来越大,她忙把老人叫醒拉起,见房顶水泥桁条断裂下弯,房顶摇晃下塌,急忙将老人推向南墙根,紧接着地一声,屋顶砸了下来。老人安然无恙,她却躺在血泊之中。奄奄一息的她被送往宿迁县人民医院后,经抢救无效牺牲,年仅12岁。

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:向少年英雄韩余娟学习。共青团中央授予她舍己为人小英雄称号。教育部发出《关于号召全国小学生向舍己为人小英雄韩余娟学习的决定》。宿迁人民在马陵公园建造韩余娟纪念碑和塑像,并在她牺牲的地方建起了韩余娟陵园。

关于她,很多人可能都陌生了,无论是年长的、还是和她同龄的,或者是年少的。

为什么会如此陌生了?

我一直问自己,一直在深思。冥冥之中感觉到现在我们的少年,似乎少了点什么?什么呢?

前些年,我写了少年的野味、少年的游戏、少年的手工、少年的收藏等一组系列文章,其中还想写写关于少年的榜样、英雄的,可是一直没有完稿。

当我站在韩余娟的塑像前,我想到了信仰

我们的少年时代,是有信仰的。信仰就是学英雄思想、走英雄道路、塑英雄形象、创英雄业绩。毛泽东时代,英雄辈出的时代,哪一个英雄不在我们的脑海里铭心刻骨呢。

单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吧:

少年中的有:刘文学、龙梅玉荣姊妹;

军人中的有:雷锋、麦贤得、欧阳海、王杰、刘英俊、蔡永祥、门合;

其他行业中的有:向秀丽、焦裕禄、时传祥王进喜

……

我辈人的成长,就是伴随着学习英雄的事迹走过来的。
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。

学习英雄,让我们从童真学会思索,从懦弱磨砺坚强,从朦胧走向成熟,踏着英雄的脚印一步一步走到今天。这不是怀旧,也不是虚浮。

当今社会,很多的孩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,独生子女症的影响十分突出。讲排场、比阔气、自私狭隘、盲目攀比的现象普遍存在,金钱至上,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,信仰偏失,对爱国的概念很模糊,认为爱不爱国跟自己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,我过的好就行。

我们也看到:重塑青少年信仰教育,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。
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坚持全民行动、干部带头,从家庭做起,从娃娃抓起,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,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,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,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,加强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,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、民族观、国家观、文化观,实现人民有信仰,国家有力量,民族有希望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教育引导、实践养成,从娃娃抓起,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信仰教育,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。

因此,信仰是生命的永动机。有了信仰,青少年才会有抱负、有志向、有目标、有追求,人生才会有超越,才会有幸福。信仰是生命之根,是心灵之魂,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高价值向导。没有信仰的人生,迷失方向,缺少动力,也必然走向坍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527